「組織利益」和「個人成長」之間怎麼選擇? — — 從「心智發展」看「銳意發展型組織(DDO)」怎麼建立能獲利的《人人成長的文化》

銳意發展組織(DDO)是延伸「成人心智發展」理論到組織文化上的一種觀點,其中歸納出邊際、家園與木人巷的概念,來收斂三家以「每一個人成長」為核心的三家大型企業(橋水、躍升電商和迪克利安)是怎麼樣建立人人成長的文化。

George Chan
16 min readDec 20, 2020

在組織中偶爾會出現的場景——

「這個地方已經沒有可以讓我能學的東西了。」

這是很多公司中,一些很期待成長、新刺激的,會離開的原因之一。他們發現,如果從「個人成長」的角度來看,這個職位與環境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新的刺激了。

抑或是在公司的場景中,每個人都持續「偽裝」著自己,好像沒有缺點、好像完美無缺,不肯輕易示弱。此外,很容易會有不在檯面上,像是在茶水間的閒言閒語,在這邊稱其為「第二份工作(Second Jobs)」,好似我們在做一項工作時,同時也會需要做這第二項在茶水間內私下跟人竊語的動作。

然而,這些真實且重要的想法卻沒有在檯面上,又或者是說,要怎麼樣讓這些「成長的因素」得以被浮出並改進?而這次的文章,我們會先撇開心態因素(是真的沒有新刺激,還是個體所認為的),而著重在怎麼從「整體文化」的層面來看這件事。

這邊提的離開和旅行的「暫離」又有所不同,是想要離開這環境的那種。圖是到輕井澤的湖邊很想一直待在那,但知道目前我只是個旅客。

為什麼會有銳意發展組織(DDO)?

令我印象深刻的切入點,是書中提到當DDO的公司在回答這問題時——

「組織利益」和「個人成長」怎麼兼顧?

以往我們容易覺得要追求利益,往往要犧牲個體的成長。像是為了要「提升效率」,團隊內的每一位成員都像是個「螺絲釘」,有標準的作業流程,如果不運作了就換一個,而整台機器少了一個螺絲釘,大部分仍能運作。在這場景下,螺絲釘沒有太多的成長空間,而是就做好自己「本分內的事」

然而,當如果今天個體想要以「成長」為優先,往往就容易受到挑戰:你這英雄主義、本位主義,沒有以「大家」為優先。

「在我們的經驗中,這本來就是不衝突的,只要個體有所成長,就會帶來組織的利益。」

而銳意發展組織(DDO)就是引入「心智發展」的觀點,也是DDO的核心假設之一,而內容最主要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兼顧「組織利益」和「個人成長」。

所以,什麼是銳意發展組織(DDO)?

背景脈絡

銳意型發展組織(Deliberately Developmental Organization,簡稱DDO)是「成人心智發展理論」主要推手的哈佛心理學家 Robert Kegan 與 Lisa Lahey 教授,所延伸出來將「心智發展」的視角來看「組織文化」,什麼樣的組織,會以每一位成員的持續發展為主要的文化。

建議事先閱讀:從心智發展角度看「個體」——

之所以會叫銳意發展組織(DDO)

在這視角下,所謂銳意發展組織(DDO)中的發展(Development)指的正是成人心智複雜性的發展;而銳意(Deliberately)有點是蓄意的,自己覺得用刻意練習的「刻意」也能幫助理解這邊的意涵。然而用詞上,個人感覺「銳意」又比「刻意」更加優雅一點。

所以本篇聚焦於以下三點,

  1. 什麼樣的組織會蓄意的追求「個人發展」?
  2. 這樣的組織又有什麼特色與元素?
  3. 以及,要怎麼應用在個人與自己現有組織身上?

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。

有哪些銳意發展組織(DDO)的案例?

三家信奉「個體心智發展」的銳意型發展組織:橋水基金(Bridgewater Associates)、躍升電商(Next Jump Inc.)和迪克利安(Decurion Corporation)。

這三家公司的看似不大相同,不管是策略方向、業務內容,還是企業感官上。然而,從銳意發展組織(DDO)的角度來看,他們都是屬於DDO,他們沒有串通說好要這樣做、有這樣的文化,但彼此有著很重要的共通點 — —

  1. 能看到自己或組織的邊界、框框,並持續想推展
  2. 有都擁有相同心態的夥伴社群支持,才能真誠袒露地待在組織內
  3. 以及能讓每一個人都持續練習、鍛鍊的場域與安排

上述三個就是銳意發展組織的重要共通元素、特色。

銳意發展組織(DDO)的重要元素

上頭說的三個元素,分別就是DDO的三個要素,在DDO中給了它們一個特有的稱呼——

  1. 邊際(Edge)
  2. 家園(Home)
  3. 木人巷(Groove)

從家園出發,看到邊際,建立木人巷去拓展邊際、穩固家園。

這三個元素使得DDO成為DDO,達到「人人成長的文化」。

而這邊,我們同時用「健身房」的類比帶給大家理解,因為到健身房也有個很重要的目的 — — 不管是要更精實還是壯碩,都是希望變健康,如同DDO中,不管是做什麼職位,都是希望每一個人能持續成長。

邊際(Edge) — — 對心智發成長的熱望

在DDO中,「邊際」一詞不好馬上理解,通俗上,也可以用「框架」、「邊界」或「界線」來形容。成人發展的背景是建構主義,其主要核心概念是我們的經驗會產生對應的框架,進而因為經驗有限,每一個想法都有其邊界。

舉個例子,亞洲成長下,我們覺得吃飯用筷子很正常,隨著長大,才知道有人習慣用刀叉,更知道有人習慣用手,才更知道不同的飲食習慣。而這就是隨著我們「經驗」成長,將邊際推動的過程。

當遇到一個「難以舉起」的重量,我們就會說看到了「邊際」。

如果想從原文理解,或許可以加一點點料,用「(持續成長的)邊際」來理解。而原本的副標題「對心智發展的熱望」,指的更是面對「持續成長的邊際」時,能有熱烈、渴望的心態。換句話說,會相當期待、甚至到渴望去知道之前知識的限制,拓展更多視野。

用健身房來看的話,如果我一直都用同樣的動作,舉同樣的啞鈴,其中「啞鈴的重量」會有其邊際,「練到的肌肉」也會有其邊際。而在DDO健身房中,每一個健身者,都會期待練到更多的肌肉,或是增加啞鈴的重量,更甚至是去做瑜伽增加延展性等。這些都是「拓展邊際」的展現,而其中的心態就是副標題所指的熱望。

在邊際中有幾個要點:

  1. 成年人可以繼續發展與成長 — — 邊際可以持續被推展
    成年人能持續成長,因為心智可以更加複雜、容納更多視角與觀點,而組織可以協助推廣個體的邊際,而成長的個體也能造就組織的成長,這也是整個DDO的大假設。
  2. 弱點是潛在財富,「錯誤」是種機會 — — 藉由犯錯可以看到不足與弱點,進而拓展邊際
    「你在意的是表現多好,還是成長多快?」在DDO中期望的是後者,這邊有點像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,把弱項視為一種發展可能,把錯誤都視為成長的機會。
  3. 心智發展就是「硬原則」 — — 以成長、推廣邊際為組織主要原則
    這邊有提到DDO的框架,相對於不太容許犯錯、生死攸關的急診室、消防隊,DDO更容許一些犯錯空間,進而更有餘裕以「讓個體成長」作為主要原則。
  4. 最重要的都是同一件事 — — 「發展」是整體最重要的原則
    有時候我們會要去選擇「利潤」或「發展」,但在DDO中不用,因為從他們過去的經驗中,這兩者是相互不衝突的,背後都是一樣的,都是在追求更好的自己下,會有更好的我們。

家園(Home) — — 願意激發並支持脆弱的發展性社群

在做瑜伽時,最喜歡的就是最後面的大休息,可以把自己放空並接納一切。工作上有沒有能讓每個人隨時保持像是大休息後的開放,接納任何想法與進步之處呢?

在DDO中,「家園」的概念指的不是一定要和樂融融、彼此感情很好很好,而是主要針對能持續推動心智發展的社群,消弭階級特權、相互扶持、接住彼此並創建文化。

用健身房舉例的話,DDO健身房除了完整安全設施、專業教練外,還有個「特殊氛圍」 — — 在裡頭每一個人包括教練,都持續參與著其他人的鍛鍊。裡頭的人會願意說出自己的弱項「雖然我練了十年,但老實說都沒有練到背肌,你可以跟我分享訣竅嗎?」;並進而分享自己的觀點「剛剛舉啞鈴時有點傾斜,是在練特定的肌肉嘛?」從觀點中找到經驗,進而核對每一個人的不同,讓彼此看到更多面向,並成就彼此的健康。

在家園中有幾個要點:

  1. 職級不代表特權 — — 在發展之下,人人平等地需要幫忙,不因職位有所改變
    光是這點就很難,很多時候一些教育訓練、共識建立往往是「老屁股」不願意參加的,有時是覺得自己夠好了、不太需要成長,有時是擔心顯弱,而在DDO中,「需要成長」這件事是大假設、大共識,不會因為階級而有調整或特權。
  2. 人人都參與人人的發展 — — 彼此之間的互動,都是協助彼此成長、建立更多心智發展的過程
    在DDO中,支持彼此不是HR的工作,而是每一個人的事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智模型與經驗,因此互動上常常會有所框架,你所經歷的我沒看到,因此而有盲點,進而每一個互動都是協助彼此,看到更多面向的過程。
  3. 人人都需要夥伴 — — 成長會展現脆弱,因此你需要來自團隊的支持。
    對於成長,最常聽到的是對於脆弱、成長點的改進「我還沒準備好」,這時會很需要夥伴的支持。然而在DDO中,我們會建立高度信賴的場域,讓你知道展現脆弱,能有人接著,並能讓自己更加茁壯。
  4. 人人都在創建文化 — — 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整體的改善與建構。
    在DDO中,他們會希望給予的框架是「有意識地遵循」,換句話說,如果覺得這框架已經不適用,會鼓勵其反抗並反應其原因,這也讓每一個人的意見與想法,都能成為組織的一部分,進而型塑出文化。

簡單來說,要理解家園的話,前面可以再加上一個字「建」 — — 在DDO中,持續的建構能被信任的社群。

補充的是,如果發現對這詞彙沒有感覺,又或是有時候家不一定會是那麼支持脆弱、坦承,也可以用「安全場域」來理解這邊「家園」的含義。而家園本身的含義,會主要回扣標題「人人」的意味。

木人巷(Groove) — — 心智發展的實踐演練場

木人巷是整個DDO中翻最畫龍點睛的一個概念,在武林年代為了練功,像是少林寺會採像是「木人巷」的過程,藉由多元的木人巷刻意的練習,讓武僧學會不同的技能。

如果用健身房的概念來說「木人巷」,大概就是那一顆顆不同重量、練不同部位的啞鈴、壺鈴等等了吧

而到了現代,公司通常是用「教育訓練」搭載出類似木人巷的功能去培育「技能」,然而在DDO中把概念打開到更大的「成長」的面相,並為每一天、每一週都有類似的過程。類似概念個人也會理解為「鷹架」、

用健身房的話來說,踏入健身房的器材就是滿滿的木人巷,舉凡重量多元啞鈴、練不同部位的壺鈴,以及有氧的跑步機等,每一項機器都可以對應不同的「邊際」,並且用不同的設計去盡興鍛鍊。而在DDO健身房中,這「特別被鍛鍊」的部分是心智,而健身器材則來自日常生活,不管是任務,還是夥伴的觀點。

木人巷的特點:

  1. 不穩定是建構的契機 — — 往「不確定」邁進能持續鍛鍊心智
    從日常工作中磨練出的成長,如果你已經能高品質地完成所有職責,那這份工作可能已經不適合你,在DDO中,推薦你更往「不確定」邁進,可能是換工作內容,也可能是請求新的挑戰與成長。
  2. 為成長投入足夠的時間,而非效率 — — 盲目追求效率,可能導致成長的低落
    如果我們追求「更快速」,那我們會議可能會越開越短,但對應茶水間的聲音也會越來越多,為成長投入足夠時間,像是任務過多時,可以是另外找時間跟關係人對話等,打開心智、促進彼此的成長。
  3. 留意「差距」與「不ㄧ致」 — — 對「言行不一」的無感
    每個人嘴上說的、實際做的、感受到的、公開或私下的、當下或事後的,有著很多的「不一致」,進而會導致很多誤會與溝通卡關。在DDO中,希望每個人能留意自己的「不一致」,坦承改變的部分(可能是弱項),而看到這不ㄧ致的過程本身就是練功的機會。
  4. 人的內在世界也是可被管理的一部分 — — 透過「挖深」與「指認」指出木人巷的搭建處
    在DDO中,我們的內在弱點也是一個可以被鍛鍊的部分,透過彼此的指認、挖深背後的動機,我們能為彼此搭架出適合對方的木人巷位置。”

簡單來說,要理解木人巷的話,前面可以再加上「打」 — — 在DDO中,打木人巷來練功。

DDO元素的整合觀點

  1. 「家園」和「木人巷」一起看的話,是透過實踐、練習去創造高度信任的社群,進而讓這社群創造更深的實踐。
  2. 至於「木人巷」和「邊際」則是在刻意發展中,持續找到挑戰,並透過木人巷的建構來克服挑戰。
  3. 最後,「家園」加「邊際」,是有一群仍能坦承脆弱、持續協助彼此成長的高度信賴社群。

上面三個元素的綜合,是DDO會有的特徵,也可以說,如果想成為DDO,可以關注上面三種面向與元素。

應用延伸——現行組織能做些什麼?

在組織上應用上,短時間要推不太容易。個人觀點是可以先釐清幾個脈絡,或許知道自己是否會比較合適——

  1. 這真的是你們組織「共同想發展」的文化嗎?
    這邊從組織的觀點來看文化,比較偏向「組織發展」(OD)領域的範疇,而最主要需要確認的核心是除了上級領導想做,中階與下屬是否能凝聚大家的共識,而非一個人的自我觀點。以及,相對於西方,東方最於「早失敗、多失敗」(Fail early, fail often)這件事是比較不太接受的,我們很難在公司犯錯時聽到——「恭喜你,你又失敗了,又學到一課」。要創造這樣的文化,會是需要適應的。
  2. 是否已有穩定獲利商業模式,能有餘韻發展「文化」?
    會提出這點,主要是三間案例公司商業模式已相當確認有穩定收入等(案例中都是美國超大超強的公司),所以如果還是新創,或是還在轉型中,或許可先緩緩。或許也有機會是以團隊成長優先,長大成商業模式完善,只是我身邊還沒有特別案例。
  3. 整體產業的性質,適合運用DDO到什麼階段?
    就算是穩定獲利大團隊,整體氛圍還有任務類型也會需要被釐清,裡頭就有說到,裡頭的案例相對是「非人命攸關」的任務,進而消防隊、醫院等的實際案例則可以再確認。或許不衝突,但要運用其元素到什麼階段,是要被釐清與探討的。

但也並不是沒有辦法,最簡單的方式是如果你覺得對DDO有興趣,可以先從多查一些資料開始,再來或許透過文章或是書籍將其拓散,看看組織內能不能開始有些轉變。或許像「重塑組織」中敘述的一樣,轉變的過程並不會很迅速,也有時會從很小的一點開始,但是慢慢的、緩緩的,將能做出更深入且有效的推動。

應用延伸 — — 個人又能做些什麼?

在個體層面上,或許可以直接套用元素,來審視看看——

  1. 家園——平常有沒有個能讓你袒露或指出弱點,並進一步給予協助的高信賴社群?以我自己而言,工作場域與團隊都相對較小,仍以事務性為主,畢竟要先存活。但在自己的團隊外,包括在共學小聚、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中,是確實有這樣的機制與環境,讓我自我療癒與對話的。
  2. 邊際——有沒有個想持續拓展的方向,有沒有發現自己的限制/極限?有沒有個地方像是有面鏡子,或是有把尺,能照照自己現在的狀態,以及衡量怎麼樣是合適的。如果沒有,或許可以先對生活中在意的面向進行衡量。舉例來說,早上起來先看看幾今天「狀態」幾分,然後評估一下有沒有機會提升,或是這樣適合什麼任務。
  3. 木人巷——如何透過三階段、五階段來幫助推展邊際,預計要花多久?對於想要拓展的邊界、方向,或是說能力,可以善用「鷹架」的概念,去分成一步一步進行堆疊,進而往前進。如果身邊有這領域的高手,也不用客氣,邀請他一杯咖啡,邀請他幫自己設定一些計畫,並給些回饋。

個人的面向,也很適合回到心智發展的階段,先鍛鍊起「主客體」的肌肉。

總結 :DDO——以「心智發展」為核心的組織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「組織利益」和「個人成長」是衝突的嘛?可說的是,至少在上面三家公司的答案中「不是」,然而因為脈絡、背景不同,對於不同人來說答案並不相同。

一個企業如果過度追求個體發展,那斷炊就會難以生存,但同時難以都只追求利益,因為在新世代的浪潮下,更多人追求的是「意義」*,在脈絡不同底下,如何兼顧、又要如何參照DDO的架構給自己個人,或是團隊進行加值,是我很有興趣討論的,很歡迎一起聊聊。

*補充的是,在DDO的脈絡中,比較像是意義的詞彙是 新類型收入new income,如幸福感、滿足感等都被涵蓋在內。

期待我們能創造出組織中的每一人,

都期待著每一位的成長的文化。

參考資料

  1. 《人人成長的文化》共學小聚
  2. 人人成長的文化:銳意發展型組織-DDO
  3. Harvard Business Review: 企業促成個人大業

如果文章對你拓展邊際有幫助,可以給我一些鼓掌作為家園的鼓勵,感恩!

--

--

George Chan

Scrum Master / SDE @Amazon Health | Strategy Designer@Business Models Inc | Content Developer@Intellect | Cognitive Researcher@NYCU |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,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